2018年6月11日,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应邀在出版社二楼会议室为出版社员工作了题为“编辑的导向意识、学术眼光、工匠精神和职业境界”的专题报告。钟小要社长主持报告会。出版社和学报社有关领导及编校人员聆听了报告。
龙协涛教授从编辑的导向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学术与时代结合等方面,阐述了追踪大政方针、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社会增添正能量,是编辑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他认为,编辑的学术眼光不能脱离对政治导向、学术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判断,最能反映编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准。编辑要紧握手中红蓝两支笔,用红笔修改稿件,严把政治导向和内容质量关,严把稿件取舍的底线;用蓝笔研究学问,力争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才能更高效地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加工稿件,进而提升其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他还以蔡元培、叶圣陶等出版大家为例,阐明编辑的工匠精神是书刊学术质量和编辑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讲述对稿件精雕细刻、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最后,龙协涛教授就编辑的类型与境界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能只做来料加工的守株待兔型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再加工、修改润色以至再创造,要能够洞悉学术发展的前沿,熟悉学术界方方面面的骨干精英,审时度势出题目、出点子、出思想,争做耕耘型编辑和播种型编辑,力求达到编辑家、出版家的境界。互动环节,龙协涛教授解答了大家关于图书差错率、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龙协涛教授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仅对编辑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境界有所助益,而且对出版社在新时代出版精品图书、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龙协涛,1945年生,教授、博导、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原会长。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教育部名刊工程评委。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人”称号。著有《艺苑趣谈录》《文学读解》《文学读解与审美再创造》等,发表《文学的港湾》《关于创作、批评和鉴赏的思考》等散文、论文多篇。
(张慧/文 郭云涛 刘欢/图)

